顯示包含「老同志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老同志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2022年8月20日星期六

如何在酒樓沖一杯靚茶?

有去過國內酒樓飲茶,應該都見過大部份酒樓在每一枱也有一套沖茶設備,非常講夠。


香港由最初茶樓用茶盅、蓋碗到現在酒樓的大茶壺,基本上幾十年也沒有進步過。有些比較高級的酒樓,可能用個玻璃壼,有個蠟燭煲住啲茶,其實咁樣仲衰,冇個樣整個樣。因為沖茶最忌就是浸茶葉,幾靚嘅茶葉,浸住水都係唔會好飲。唔通開酒樓啲人對茶真是少少認識也沒有🤔?

咁沖茶對一杯茶重唔重要呢?我自己覺得是50/50,靚茶葉沖得唔好,當然唔會好飲,但都可以入口,只是浪費了茶葉的質素。反之品質不太好的茶葉如果沖法得宜,都可以變得可口。當然如果是好差的茶葉,好似酒樓個啲,就神仙都難變,點沖都唔會好飲。就是因為沖茶對品茗非常重要,所以才有茶道或茶藝的産生。


帶茶葉去酒樓其實非常簡單,只係一個細過掌心的茶袋所裝的茶葉已經足夠沖一壼靚茶。


上圖茶葉大約是4g普洱熟茶,因為是緊壓茶,無論是茶磚或茶餅,只需要很少份量就足夠飲一餐茶。我自己對茶的濃淡喜好是大約一個人2g,即是兩個人4g或四個人8g就足夠。


去到酒樓開位,通常會叫兩壼滾水。


用其中一壼水洗下茶杯、碗、筷子等。洗茶杯除了是一般人上酒樓的習慣,預熱了的茶杯,等一陣沖茶的時候,茶湯就不會馬上放涼。


洗完茶杯淨返半壼水,然後把茶葉加入壼中。


視乎是什麼茶葉,把茶壼搖幾搖大約10-20秒,首先洗一洗啲茶葉。洗茶葉一來可以把茶葉上的灰塵洗走,二來將茶葉“溫潤泡”,茶葉會適當舒展、張開,稍後正式沖泡時,茶葉將會更容易釋放香氣、更快出茶湯。


之後把水全部倒掉。


然後把另一茶壼的滾水全部倒入洗完茶葉的茶壼內。


出茶湯時間取決於濃淡喜好,還有下了多少茶葉。如果下了4g茶葉,第一泡大約1-2分鐘就可以出茶湯。如果下了8g茶葉,時間就可以縮短,更快出茶湯,即是茶葉越多,出湯時間越快。以普通的酒樓大茶壼,不太建議加超過12g茶葉,寧願把茶葉分成兩次或分開兩壼,這樣沖茶的濃淡會容易控制,沖出來的茶湯滋味也比較甘甜。


因為是緊壓茶,茶葉在茶壼底部,如果就這樣斟茶,最初的一、兩杯茶色很淡,後面的幾杯又過濃。所以應該先將茶湯全部斟到另一個茶壼,當作“公道壼”。


可以看到最初的茶湯色淡,但慢慢壼底的茶越來越濃。


經過這個程序,斟出來的每一杯茶濃淡、香氣也會一致,這樣每一個人也可以品嘗到一杯色香味俱全的靚茶。

當飲完這一壼茶,才重新加熱水到有茶葉的茶壼,第二泡時間要加長,4g茶葉可能要大約兩分鐘以上,然後再倒入吉壼重複以上過程。通常4g茶葉可以沖三至四次,已經足夠兩個人飲一餐茶。所以只要肯花少少心思、時間,在缺乏沖茶工具的酒樓,要飲一杯靚茶其實也是非常容易。

https://www.carousell.com.hk/p/1170274940/

https://www.carousell.com.hk/p/1164471630/

https://www.carousell.com.hk/p/1180326738/
 
我的小賣部

2022年8月14日星期日

中國人不打中國人

這星期最大的話題都係台海問題,當中國的反制措施逐步公佈,我們不禁又一次佩服中國領導人的智慧。在閱覽資訊的時候,以下的一條 YouTube 彈了出來。


睇完之後不禁問,現在啲人究竟知道不知道自己講什麼,何解低智到那麼嚴重?YouTube 片的內容是台灣記者做街頭訪問,對像是一些台灣本土年輕人。首先記者問:「 CHINA 是什麼的英文?亅噢!咁都要問?...原來好多台灣年青人英文程度都止於頭幾個英文字母,問題來了,台灣人不是說要找西方國家保護的嗎?連人家的語言也不懂,點求人🙄。雖然全部被訪者都答得到 CHINA 是中國,但問到佢哋自己是否中國人,居然差不多全部都答「唔係」。可笑的是記者隨之拿出一張台灣護照 copy,上面正是寫著 「CHINA」。記者再問佢哋既然唔係「中國人」,點解護照上面寫著是「中國」?差不多全部的反應只是O咀,唔識點答。如果相同街訪在香港街頭做? ...結果可能會好少少,但都唔知會好幾多😖?

記得以前像他們這個年紀,對政治零興趣,最記得開飯時,老豆新聞送飯,我哋只覺得好悶希望快快報導完,就可以睇電視劇同歡樂今宵。實在新聞的內容對我們那個年紀沒有什麼作為,尤其是國際新聞,都唔知關我乜事😛。當時一般的年青人,比較關心的是朋友、感情、學業、潮流...等。為何現在社會上至大學校長,下至小學生也要關心政治,參與政治?政治可以當飯吃麼?其實我哋呢啲普通人,政治對生活有什麼幫助?期望政治可以幫助改善生活,只係奢望不勞而獲的藉口,跟奢望中六合彩冇咩分別!


另一條彈出的 YouTube 是 CNN 訪問 Roger Waters。估唔到一個我以為會做資料蒐集的記者就好似乜都唔知,一個我以為乜都唔知嘅 Rock 友就出口成文,仲叫個記者返去續多啲書。不過以個記者偏頗的表演,就算佢再讀幾多書,也只是讀到自己想睇的資料。

記得自己在求學時期,雖然香港是填鴨式教育,但自己就培養了看書的習慣,當然不排除藉口去圖書館嘅實際動機其實想識女仔😅。總之中學時代有什麼問題已經識得在書卷中找答案,從中也學懂分析問題。反之,一直以為歐美教育著重分析,但觀其網上言論,真係不見得現在有幾多西人,能對問題有分析或理解能力。

點解近年啲人變成咁?其實是我這幾年一直解不通的迷思,原因是包括家人、朋友因為政治事件的轉變,導致關係疏離。好想找方法去緩和,但縱然自己不提,不表示對方就不提,所以格局好難打破。相信有好多人也有類同的遭遇,不知道怎樣面對。好似一些 black and white 的事實,到了某些人眼中,都可以變成你死我活的爭論。

以上 YouTube 關於係唔係中國人,咁都要拗?我哋唔係中國人,唔通係西人🤭?除了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居民叫做中國人,如果你袓先、父母係中國人,那麼無論你去到邊你都係中國人,因為你生出嚟就已經係,係冇得選擇,除非你唔認你阿媽、老豆。去到其他地方入籍只可以叫做當地居民,但你嘅膚色始終係黃色,冇得改變,其他人都會認為你係乜乜華人,而唔會變咗做西人。

這幾年經歷無數係要黑講到白的對話,真是有啲心力交瘁。最近一個例子,朋友幫我買了些茶餅,交收當日他約了親戚飲茶,到了酒樓,他攞啲茶餅給親戚睇下有冇興趣?怎知有幾個親戚一睇就馬上講我唔飲「大陸茶」。(吓!茶唔係大陸出,咁係邊到出🤔?)咁跟住朋友講咁你又飲酒樓啲茶?他親戚居然話酒樓啲茶係香港嘅唔同嘅,(吓!香港有種茶🤔?)問佢有咩唔同,佢就話:「呢啲包裝係大陸嚟,大陸啲嘢全部都有問題,食壞人的,你信大陸牌子是真的,有無攪錯!總之就唔會買、唔會飲、大陸冇好嘢..........」(下刪三百字)。朋友講返比我聽,我當堂打了個突,但真人真事,而且唔止一個咁講🙄。

係呢個資訊氾濫的社會,懂得溯本清源是對資訊的必要態度。而發放資訊的人或組織更應該了解,基本上匿名的資訊可靠程度非常低。對於茶來說,有牌子的茶比起茶樓冇牌子的茶,可信程度當然高很多,遇到我那位朋友嘅親戚那種思維的人,都係慳番啖氣好啲。

對於普洱熟茶的溯本清源,鄒炳良先生應該是最重要的人物。他是前勐海茶廠廠長、總工程師,就是他在1973年成功引入“人工渥堆發酵普洱茶”技術,普洱熟茶才開始大量生産,普羅大眾才可以以低廉價錢飲用得到普洱熟茶。他也是大益品牌創始人之一,在1999年與盧國齡等共同創辦『海灣茶業』,現任海灣茶業董事長。所以要飲普洱熟茶,選擇茶樓那些不知名的茶葉還是老同志,相信正常人也會懂得怎樣擇選,不過呢個世界唔正常嘅人好像越來越多😞。
 

https://www.carousell.com.hk/p/1177697382

2022年7月22日星期五

一山還有一山高

國際紅茶市場是用拍賣方式操控茶葉價格,所以有好多時茶農得到的收入可能比生產成本更少。而台灣、日本因為主要生產綠茶、產量少、而且有自己品牌,因此可以賣出的價錢比紅茶高很多。

那麼它們又怎樣定價?以台灣生產烏龍茶多,在國內外都比較出名,有一定需求。但估唔到台灣烏龍茶基本上是以茶園的海拔高度去定價,即是海拔越高就越貴。去過台灣旅行都知台灣好多山,而海拔高過1000米已經叫高山茶,不過1000米其實即是大帽山差唔多高😂。

台灣最大茶葉產區為南投縣,產量大約是台灣茶總產量45%,不過之前去過南投,到過比較出名的日月茶廠,走過好多山頭,但就唔覺有什麼大茶園。相信又是再出口的機率比較大,即是葉菁由中國入口,包裝之後就當成台灣出産,可以以一倍多價錢賣出市場。


這個老茶廠已經荒廢,而茶園都唔覺有人做嘢。


至於高山烏龍茶產地有阿里山茶區、梨山茶區、杉林溪茶區等。阿里山茶區及杉林溪茶區高度在1000-1700米之間,而梨山茶區高度在1600-2500米之間,所以平均計梨山茶區出產的烏龍茶是全台灣最貴。

“高山雲霧出好茶”主要原因是溫差以及日照時間,令到茶葉生長有秩而緩慢,通常慢工出細貨,品質當然比較好。而且高海拔種植成本、人工成本、運輸成本等也比較高,所以賣得貴一點也合理。

但正所謂沒比較就沒傷害,中國雲南出產的普洱茶從來冇用高山茶、高海拔來做賣點。原因係幾乎所有雲南普洱茶都是來自海拔大約1200-1800米的茶園,那麼當地人當然就唔當海拔是一會事。比起中國其他茶葉產地,雲南的生態環境是最適合茶樹生長的地方。

不過你唔同人比,人哋係要同你比,一直台灣、國內茶友也有爭論誰的海拔高,誰的茶更好。但其實海拔高過2000米已經不太適合茶樹生長,只講海拔基本上只是以偏概全。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機茶葉生產基地應該是在西藏的易貢茶場,茶園平均海拔2200米,但不表示西藏出產的茶葉就係全世界最好。

如果在同一生態環境,高海拔是有利茶樹種植質素,但如果不同地方,其餘氣溫、環境、土壤、日照時間、樹種(大葉vs小葉、喬木vs台地、栽種vs野生)等可能更加影響茶葉質素。始終中國雲南大葉種、喬木大樹、放野生態環境茶樹資源,不是其他地方可以較量。還有制茶工藝,好的茶料可以制作不同的茶也不失風味,雲南大葉種茶葉可以制作白茶、紅茶、綠茶、普洱生熟茶、黑茶等,至於台灣茶葉相信只有制成烏龍茶才有一點優勢。

還有烏龍茶性偏寒涼,不是太合適長期飲用。要明白以前在台灣、福建沿海一帶,人民生活主要靠農務或出海打魚為生。長期勞動加上日照,大部份人體質偏燥熱,飲用偏寒涼的茶葉,可以平衡身體狀況。但現代人在城市生活,每天在辦公室長期處於冷氣低溫環境,大部份人體質偏寒,所以再飲用偏寒涼的茶,身體狀況會越來越差,自然多小毛病😖。

Dogdogchi兄多次留言關於定價權的威力,通常我哋呢啲普通市民,都以為產品售價最主要是基於生產成本。其實這種想法都好合理,不過原來全世界是分開了兩個市場,有些市場定價權是跟據成本,生產商只有很微薄的利潤。另一個市場就是西方所吹捧的品牌市場,通過一系列的廣告、宣傳、說好故事,只要有人相信,就可以以數倍的價錢定價。其實不難理解,謊言說上一千次都變成真理,普通人好難去抗拒洗腦式的宣傳。正如台灣烏龍茶用高海拔來做賣點,信的,荷包自然要付出🙄。

又正如點解我們願意付多幾倍價錢買 Lipton 紅茶而唔買斯里蘭卡品牌的紅茶?或是願意付多幾倍價錢買台灣烏龍茶而唔買中國烏龍茶?還有日本綠茶,究竟有多少人相信用幾十蚊買到的會是真正的日本種植綠茶?

身為消費者,你想付出的金錢可以買到相對質量的產品,而又可以幫助到生產者持續生產更提高質量。或是受傳媒、廣告的洗腦成為剝削生產者的其中之一分子,怎樣成為精明消費者在現今世代都是非常艱難的抉擇🤔。

2022年6月10日星期五

台地茶 vs 家鄉雞

記得好多年前有一個傳聞就係家鄉雞賣嘅雞係有好多雞翼、雞槌,而且係冇毛的怪雞,方便屠宰處理。當時瘋傳這些相,其實係真係假都還是一個迷,不過多數都係 PS。初時啲人好驚😖唔敢食家鄉雞,但人係善忘的動物,怕咗一陣就唔記得咗,又繼續食。


以前啲人想改良動植物嘅品種,就會利用雜交方法,經過長時間,不斷嘗試,才可能找到比較優秀的品種。好像雜交水稻🌾之父袁隆平,一生人就是為了改進稻米的質量而努力。現今科技進步,用更改 DNA 基因改造嘅方法大大縮短了改良時間,但亦衍生出這種食物對人類身體會不會有壞處的爭論。無論如何我覺得最重要是生產商標明食品的來源,如果是基因改造的產品買唔買就是個人決定。不過近年多數人都注重健康,通常有得選擇標明是非基因改造,而價錢又差不多,都唔會選擇基因改造的食物。

茶葉不是主要農產品,所以都冇聽過會基因改造其品質。不過原來為了裁種、採摘方便、增加産量等因素,好耐之前種茶嘅人已經想辦法去改變茶樹的種植。

話說以前嘅茶樹好高、好大,啲人採茶葉要爬上樹,因為茶樹枝葉茂盛,要去到樹尖採一芽二葉,其實都幾危險,產量又少。想種多啲茶樹,但由撒種子到可以採茶要花十幾廿年時間。後來啲人發現如果將棵大茶樹的粗狀枝葉小心切斷,重新種到泥土中,樹枝會慢慢生根形成另一棵茶樹,更有好處生出來的茶葉非常接近母樹。之後茶農就越種越多這種茶樹,而且因為插技關係,根唔會生得深,茶樹唔會長得高,茶農就更喜歡這種茶樹因為放便採摘。不過當種咗幾年,茶農慢慢發現呢種茶樹種出來嘅樹葉,跟以前好唔同,樹葉越來越細。


以上圖片兩種樹葉無論色澤、大小、外形都不一樣,大家是否以為是兩種樹葉🤔,但實情是佢哋都係來自同一種樹木-山茶科。左邊塊葉有手掌咁大係由喬木茶樹生出來,而右邊塊葉係台地茶樹種出來,只有手指長度。當然唔使我講都知道兩種葉造出來嘅茶葉,係完全兩回事。

不過世事又一次劣幣驅逐良幣🙄,雖然茶葉質量差了很多,但因為台地茶只要加上肥料生長快速、方便採摘等因素,慢慢種植茶葉的茶農都選擇了這種裁種方法。所以我哋係不同地方見到嘅茶樹大多數都係台地茶,只有中國雲南或緬甸等地種有野生型茶樹才有喬木茶葉出產。

最後講到尾都係選擇的問題,唔知就話,雖然台地茶唔係基因改造,唔會食壞人,但如果價錢差不多,無理由唔揀喬木茶葉而揀台地茶,買生果都想買個大個啲啦😅!


需然都係 758x 茶磚,但老同志生產的 7588 茶磚標明了原料選用雲南"喬木"大葉種普洱茶,有得選擇當然是首選。


那麼中茶 7581 係唔係冇咁好,因為冇標明是用喬木樹茶料。首先中茶一樣有用大樹原料作拼配,而大部份中茶台地茶園已經是老茶園以及改成生態茶園。即是沒有用化肥、農藥、翻土等,茶樹在茶園是自由裁種,而且每一批茶料也有檢測以合乎標準,相對散茶或其他不知明牌子,仍然是飲得更加放心的選擇。

我的小賣部